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 2012-2013 版权所有: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协会 沪ICP备13017085号-1
2023年平稳收官
2023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2%,较三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4.0%,较三季度同口径放缓0.4个百分点。季调环比增长1.0%,较三季度放缓0.3个百分点。整体看,四季度我国经济依旧保持合理稳健增长水平,最终全年GDP增长5.2%,顺利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标。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呈现软着陆迹象,外需拖累有所下降。以美元计,四季度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3%,进口同比增长0.8%,贸易顺差1997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168亿美元,四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外需对经济增长依旧存在一定拖累,但相比于三季度的-17.1%贡献率已明显收窄。
从内部看,我国的内需基础进一步夯实。四季度以来我国一揽子宏观逆周期政策持续发力,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一万亿新发国债推出并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地方特殊再融资债累计发行超1.3万亿元,“三大工程”项目开始落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与前三季度基本相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7.2%,较前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0%和23.1%,对经济回稳形成重要支撑。
回顾全年,一季度疫情防控平稳转段,GDP同比增长4.5%,超出预期,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在低基数支撑下GDP同比增速反弹至6.3%,但随着积压需求释放完毕、出口增速下滑,环比有所放缓;下半年政策集中发力,经济筑底回升,三四季度分别实现4.9%和5.2%的增长水平,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特征。能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均有加剧的情况下保持恢复势头,并实现年度目标,并不容易。
12月的四条脉络
具体到2023年12月来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边际企稳迹象。此前公布的指标显示,出口增速超预期反弹、CPI和PPI降幅收窄、M1增速持平,从最新发布的增长指标来看,工业增加值、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均有加快,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扩大。
综合这些指标来看,当前经济正沿着四条脉络展开。一是出口有企稳迹象。12月按人民币计出口同比增长3.8%,达到5月以来最高水平,且超出市场预期。从出口目的看,我国对除了美国之外的主要贸易货币出口大都有所改善,在发达经济体推进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和“友岸外包”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扩大“一带一路”和新兴经济体“朋友圈”,不断拓展出口目的地,相当程度上实现了风险对冲,我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基本保持稳定。
从产品看,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增速较快,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年度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达到29.9%。全年汽车出口突破500万辆,首次超过日本,跃居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二是政策效应持续发挥。12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8%,较上月加快1.8个百分点,同样连续两个月加快。2023年12月政府债合计净融资规模为9279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6470亿元。发改委12月12日要求各地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资金拨付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
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2%,较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继续正增长,出口保持一定韧性,设备利用率持续回升,均对制造业投资产生推动。此外,政府对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的重要因素。
三是消费显现出一定韧性。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7.4%,较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但主要受基数效应拖累,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12月增速由1.7%回升至2.7%,包括汽车、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速均有加快。
推动消费保持韧性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增速加快。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大幅高于GDP增速。实际上,近10年来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高于实际GDP增速的年份仅有2013、2014、2015和2017年,平均增速差为0.4个百分点,而2023年增速差扩大至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居民增收的贡献达到10年来的最高点。
另一方面则由于居民部门的“疤痕效应”有所消退。四季度全国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0%,达到年内最高水平,且高于2022年同期的72.1%。12月居民部门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增速差收窄至7.0%,为2022年9月以来的最小差距,居民部门预防性储蓄倾向有所消退,疤痕效应持续减弱。
四是房地产市场继续寻底。12月房地产市场整体走弱,除了竣工面积当月同比增速有所加快之外,其他如开发投资、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资金来源等增速均出现回落。
市场风险目前仍在释放中,相关主体预期仍未扭转。居民部门对未来收入预期偏弱、对期房信心不足以及对房价走势偏悲观,导致加杠杆意愿继续走弱。房企由于待售面积仍处于偏高水平,故将主要精力放在竣工上,拿地和新开工意愿仍然偏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房企的风险偏好较弱,不愿加大资金支持,由此导致金融与房地产之间的循环出现一定阻滞,“房价跌—销售弱—回款难—拿地下降—投资下滑”的负反馈链条亟待解决。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复苏的主要拖累因素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市场能否筑底企稳甚至触底回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一阶段甚至全年的经济表现。
2024年固本培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作为工作主基调,“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三项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固本培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个部委也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落实中央的相关举措,部署本部委的年度工作。各地开年也在密集上马项目,以推动今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2024年1月4日-5日召开工作会议,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求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新华社采访中也强调“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从总量、结构、价格三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不过,目前总量和价格政策仍然相对克制,1月15日央行选择加量续作MLF,但并未调降政策利率。其原因,一是近期经济形势边际企稳,宽松政策紧迫性不强,二是年初贷款重定价之后,银行净息差继续面临收窄压力。市场普遍预计宽松的时间窗口会落在3-4月。此外,央行去年末重启了PSL,12月净新增3500亿元的规模为有史以来第三高,这将对“三大工程”建设产生直接推动。
财政政策方面,去年底召开的财政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主要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以及优化调整税费政策等四个方面。“提质增效”,主要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六个方面下功夫。
近期《人民日报》刊发关于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强调的仍是“适度”“保必需和重点”“过紧日子”“可持续”。从这些表态来看,不宜对2024年的赤字率估计过高。由于去年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中的5000亿将放在2024年使用,意味着2024年赤字率已经额外增加0.4个百分点左右,预计赤字率目标可能在3.0%—3.5%之间,专项债规模可能由3.8万亿元小幅增加至4.0万亿元左右。
房地产调控方面,住建部年度工作会议继续强调“先立后破”的政策导向。“先立”是指“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后破”则只指“继续稳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两根支柱’”,“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之后,监管层酝酿推出了“白名单”和“三个不低于”两项政策,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当前的政策重心应致力于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无论“白名单”还是“三个不低于”,可能都难以扭转金融机构的行为。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由中央背景的专门机构负责收购出险房企或者项目,确保市场风险平稳出清,可能值得我国借鉴。
(作者经济学家)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