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主要任务:
  • 为小额贷款公司建立信息平台,收集和发布小额贷款公司所需的各种信息。
  • 协调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 维护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权益。
  • 开展与外省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和经济组织的联系,加强跨地域交流与合作。
小贷大业

闵路浩:小贷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04-19

很高兴能参加普惠金融的论坛,在座的大家都是担保界的大佬和保险业的老大,我可能是小贷行业唯一的代表了。所以今天跟大家汇报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小贷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个话题是我对普惠金融一些个人看法。
一、小贷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先汇报下小贷行业的情况。我一直觉得小贷行业与担保行业,是我们国家整个金融领域里面在顶层设计就没有设计好的两个行业。拿小贷行业为例,最早是吴行长在人民银行的时候推动的,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发文是由银监会发文发出来的2008年一个试点指导意见。虽然这个意见是以银监会的名义发文的,但银监会一直没有管过,人民银行从吴行长退休以后,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再参与,是焦瑾璞局长他们五道口的一帮人本着对这个行业负责的精神,以半公半私的身份参与的这个事。发展到现在,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大。
给大家报一组数字:一个是“五个一”,还有一个是“三个三分之一”。五个一呢,是一万家小贷公司,一万亿注册资本金,一万亿贷款余额,十一万从业人员。三个三分之一呢,三分之一已经关门了,钱贷出去已经收不回来了;三分之一虽然开着门但债务催收已成主要的活,新增的贷款尤其是我们在个别省份做的调研,每个月新增的贷款额不超过二十笔,一天一笔的量都没有,勉强糊口的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像瀚华小贷这样过得很好的。
那么,目前我对小贷行业的看法是:虽然说因为顶层设计导致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优胜劣汰。不适合搞这个行业的人在陆续退出,真正留下的都是懂金融、懂管理、了解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精英,这样的话这个行业才会避免良莠不齐,才会看到新的方向,找到新的蓝图。
小贷,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认识,就是国家把一些民营资本给框了进来,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为什么这么讲?我观察了小贷公司和小贷行业贷款增长的逐年变化,自05年开始试点到08年试点颁布,这三年里面增长得非常缓慢,08年银监会试点意见正式颁布到13年的上半年则飞速增长,无论是机构,还是业务人员,大家现在回过头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中在经济层面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的四万亿,它的后果就是流动性泛滥。我们的小贷行业恰恰是在这个背景下高速发展。反观其他国家,大家耳熟能详的格莱珉银行,大家对他这个联保小组讨论得非常多,但是很少有人去回顾格莱珉银行发展的早期阶段。早期格莱珉银行是由公益资金捐助而成,所以一开始他不用追求商业目标,在他探索了一定经验,找到了商业可持续性以后,才转成了商业机构。而中国的小贷一上来就是小贷,一上来就是纯商业,而且放在一个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一些银行的负责人赚钱赚得都不好意思了,在这些误解的背景下,很多不懂经营的民营资本进入到了这个行业,而当经济由上升期转到下行,风险就暴露出来了。这是这个行业我认为碰到问题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恐怕还是做小贷的这些股东也好,高管也好,还是对小贷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领悟不够深刻。我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董事长、股东都简单地把小贷公司认为:只要我从商业银行挖一个支行行长,由他再招来十来个人,这个公司就可以做了,而且每年给我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细问一下这些行长们,他做的这个业务很多我称为资金拼缝业务,就是把从银行拿来的钱再高价放出去,在我这,利率限制没那么严,监管也没那些持牌的金融机构严。此外,全国小贷公司的平均人数也可以侧面印证我的判断,全国到去年年底为止,每家小贷公司的平均工作人员为12.7个人。从金融机构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是有点搞笑的。12个人董事长,一个总经理,一个办公室会计抛掉了以后,再弄三四个信贷员,有谁在做这个公司的风控呢,就总经理在弄。所以大部分公司的商业模式恐怕还值得探讨。但也有做得好的,做得好的各具特色,不能说某一种模式就一定代表未来小贷行业的方向,就我目前的观察来看,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二月底去了趟重庆,看了一家小贷公司。这家小贷公司用互联网的模式在做农村(的业务)。我原来对做三农的小贷一直不看好,觉得坏账率太高,但到了这家公司我发现我的认识太偏颇了。这家公司的特点是只做养猪场和中型以上养殖场的贷款,但是风控不是按照养殖场来做的,而是做到每一头猪身上。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拿到一家与农业部合作的大数据公司及做生猪检疫防疫的公司的所有数据和资料。他给所有的贷款户都安装了摄像头,理论上讲,如果在座的各位从他的客户里买一头猪,这头猪从他是小猪仔开始到整个存栏、出栏、冷链运输直至你家门口,都可以通过你的手机APP看到。这家小贷公司给农民的贷款利率非常的低,6%-8%。前年,其他小贷行业的贷款利率是30%左右(24%-30%)。从前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下降,现在高的有18%、20%,低的也超过10%。这家公司为什么这么低?中午吃饭的时候俞总裁还说了,他们人保集团光四川省都有三万个点,所以也不排除他们跟人保有合作关系。在他的贷款领域里面,每个村都有个保险代理员,保险代理员保险公司给1000块钱一个月,帮我推销一些保单。这家小贷公司给他们三千块钱一个月,不做保险代理了,去推销贷款。因为国家对养猪这个行业,有一头猪30块钱的保险,商业险财政出80%(24元),农民出20%(6元)。小贷公司说这6块钱我替你出,一旦发生理赔,多的赔500钱,400多你拿走,我只拿回我这6块钱。小贷公司回头找保险公司,你把所有中介过程20%的点返给我,我给你批量的单,可能是10万或者20万,保险公司也乐意。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我们金融机构做不好的三农小贷也可以有声有色。
还有其他很多例子。比如说瀚华,瀚华这个特色又不一样,他是担保小贷,保理租赁,类似小平安银行,有一个金融超市。还有海尔,做的是供应链金融,定准某一条供应链,做其中的一段上游或下游,也能很好的控制风险。还有就是大家了解得比较多的—蚂蚁金服,基于阿里巴巴大平台上的所有金融数据,行为数据做出分析来放贷,他风险相对也是可控的,这也是一种模式。还有在宁夏、内蒙发现的做得很好的小贷,也是做养殖业,也有做贫困农民,类似格莱珉银行这种,这也是一种模式。我大概数了一下,这些股东回报和风险状况都是相当好的小贷公司,大概有十几种模式,我对这个行业又充满了信心。
刚才还漏了一个,消费金融,消费金融也是一个。咱们这些小贷、担保、典当等准金融,做的业务里有三项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做不了的,消费金融就是其中的一种。银监会批的高大上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在大城市,因为国务院试点一开始不放心,跟我们银监会商量来商量去,第一波在四个城市(试点),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第二批扩大到十个城市,也是大型城市。消费金融真正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是在哪呢,恰恰不在这些大城市,而是在二三线城市,大城市也是在卫星城。有一个标准就是净迁入人口比例比较高的地方。消费金融在中国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很多小贷公司也开始转型到消费金融,尤其深圳的小贷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还有日本、香港、台湾,他们因为消费金融牌照没拿下来,通过小贷牌照在做,也做得不错,风险相对来说也比较可控。做小贷公司也好,做消费金融也好,他们做消费金融都没那么复杂,核心的一套就是个人的评估系统。在国外做消费金融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到美国在街上找一家大银行,数得上名的大银行,推门进去很快就能做。因为美国有一套很成熟的征信系统。只要你有社会保险号,你就有一个评分,一分到七分,你进去找一家银行,都跟他们联网的,而中国的消费金融恰恰没有。
    为什么我说在城乡结合部,在卫星城,在二三线城市消费金融的需求比较大呢?新的城市居民他们安家落户,在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等各方面都有需求。还有一个消费金融大的需求群,即高校。我前两天回了我的母校,跟学校的领导接触了一下。现在的学生跟我们之前完全不一样,考个资格考试800、1000他也去申请一笔贷款,我们读书的时候是绝对不敢的。故而,学生贷也是一个消费贷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分支。
    所以,当你真正对某一个细分市场有了深刻的研究,做好风控以后(比如消费金融就对个人消费性贷款有一个核心的打分系统),不管是矩阵系统,还是PPF那种打分卡,实际上就是通过若干个指标对你的个人信用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得出一个评分,给你一个授信。具体的系统需要本地化,需要数据的积累等等,但是核心并不太复杂。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银行做不了?我跟某大行做小贷的人员聊过,他们很痛苦地说我们真的做不来,我们只是把小贷当做一种社会责任。细问一下,他的小贷,跟咱们在座的人理解的小贷完全不是一码事,他是三千万以下的。三千万怎么是小贷呢?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标准下划分都不是,主要问题恐怕还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我也问过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额度相对来说比较小,比如说某银行,从去年开始对小贷板块做了重大调整,原因是坏账高起,做不下去了。按照原来的模式,小微事业部的模式做不下去,坏账太高,原因也是管理体制的僵硬。
    昨天跟张(国祥)董事长讨论,张董事长的理想就是做成平安模式,我一直很看好平安。为什么呢?因为马董事长牛啊,所有平安集团的法人单位,都是一颗颗棋子,他下的是一整盘的棋。当然大银行也有他们成功的经验,我只是说他们在做小微金融这块受到的束缚太多。其中还有一条是来自监管,比如说追责,事后追责。出现了问题,银监会上追三级,恰恰在小微贷款领域根本做不到,小微贷款实际上是大数法则。香港的那些财务公司他们做小微贷款,已经细分到某个社区某个街道,只要明确主要的贷款人群,根据这个人群设定一个坏账率,再控制坏账率,就可以敞开了做。在大陆不行,我们银监会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小微事业部的道路走不通,现在正逐步允许商业银行搞独立的法人,运用完全不同的考核机制和治理结构去做小微金融,但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小贷这个领域未来的出路在哪?大家每次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会都会不约而同地讨论这个话题。他不像担保,担保这个行业单纯一点,可参考的模式比较多。我曾经有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小贷行业中较好的小贷公司往集团化的运作方向去发展?比如瀚华,十几家小贷了。另外,东方资产旗下的DFBX,还有深圳的ZDSD也是一种模式。等公司形成一定规模,管理上了台阶,风控比较稳健,专业队伍也已形成后,能不能把它们转成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呢?我个人认为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还有,如果做三农,做中国的农村银行,也是可以的。我曾经去调研过城市和农村,这两类我都看过的。城市里面,比如说广州有一家小贷公司,他的股东是广州市工商联,工商联有八千多个会员,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八十多个大的卖场里,他的这家小贷公司主要就是给大卖场里八千多个工商联会员发放贷款。这个产业链,实际上是个商圈,是相当靠谱的,工商联跟我说如果某个公司或某个商铺违约的话,我工商一通报,他在我整个商圈就没法混了,上游下游都没人跟他做生意,他犯不着为我这三、五十万块钱的贷款去冒这么大的风险。这个在德国也看到了成功案例。德国是叫合作银行,模式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我在当地吸收便宜的存贷,在当地发放便宜的存款和贷款。中国的小贷公司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贷款利率太高,以前30多,现在20多,还是高。因为小贷公司在中国不能定性为金融机构,所以他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机构不一样,所得税、营业税要高,还有波位也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税前待遇,所以小贷公司必须要自己留出一块钱,这又是一块额外成本。第三块成本,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的系统还在发育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地为我们的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来服务,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咱们的系统里面有八亿人的数据,这八亿人主要都是有银行账户、信用卡记录的人,但是来小贷公司申请贷款的恰恰是没有账户、没有银行卡记录的八亿人之外的那些人,包括那些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也就是个人企业,还有一些即使我有记录,但是我不能提供你银行所需要的强担保、强压制和强抵押,我没有这么多抵押资产,我只能去小贷公司。中国的银行我看了下,典当行,得抵押足够的物品,你有足够的东西我才给你贷款。
    那么小贷公司他能接收多少担保呢?他能够做的是信用贷款,实际上赚的是征信的差价,那么他要做这个,就要付出成本,再加在中国这么一个信用环境,成本非常之高。正规的金融市场对小贷公司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恰恰我们现在国家的监管体制正面临重大的改革。这重大改革到底改成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但如果不从功能上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就没必要改,还不如维持现状。我们人民银行在历史上搞过大规模的改革,出发点非常好,但是,我们金融体系对银行的划分标准里面没有社区银行,你要是社区银行,需要给一层层的领导去讲,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痛苦,那么这个社区银行暂时改不了,转成实牌的金融公司可以吗?这是条现成的路,做法都一样,但有两个很大的门槛。第一,主发起人必须是商业银行,那么小贷公司肯定不干,自己干得好好的,凭什么让给商业银行,而且商业银行干得还不如我呢;第二,除银行之外,非主要发起人的申请要求是前一年的营业收入三番,我们全行业加起来估计没几家能做的到,门坎太高,所以进去的只能是国企。
    那么剩下的路,我认为集团化是一种模式,能够集约化利用你的资本。DFBX是占用资本,耗用资本最大的一个反例,24家小贷一家一个亿,上面有控股公司,资本金就占了六十亿资本的五十亿,在我看来五个亿就足够了,五十亿可以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利用平台把前台的24家的生产力全部解放出去。但是没办法,因为小贷行业的监管体制在那儿,某一个地方的信贷监管体制,中央部门不管,由各省政府管。所以,这个资本金还是太高,不符合现代企业运作的道理。
    第三个方向就是互联网。刚才举的重庆的例子,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利用大数据做,但要能转化成生产力的大数据,才叫大数据。你在一个封闭的生态圈,或是开放的环境运用都可以,只要能和你的业务模式结合起来,甚至消费金融也可以。消费金融比一般的小贷公司更适合做小贷,更适合运用大数据,更适合跟互联网挂钩。
    第四个方向,一定要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统筹各类金融牌照。举平安的例子,他的信托、银行做了很多资产,这些资产马上可以拿到融金所全部卖掉,卖掉以后,银行、信托又拿回钱继续做这个。平安信托在有融金所之前,他管理信托财产两千三百亿,他现在好像是八千亿,这八千亿离不开陆金所,他综合运用了金融机构,因为这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所以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我早些年在欧美,看过他们的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他那个和咱们的模式还不太一样,英国是信托的发源地。我看了汇丰,他们是利用信托制度作为财产的一个入口,在信托框架下,运用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牌照和金融工具去管理各种资产,最后给客户保值增金。这种方式我觉得中国有些机构未来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当然这话说的有点远,回到金融小贷公司这边,大部分的小贷公司在五千万到两个亿,占中国小贷公司的三分之二,我们有百分之八十的小贷公司是在省城直辖市之外的地级市、县级市、县城。由此可见,中国的小贷公司规模还是太小,你转成持牌金融机构对百分之八十或者三分之二的金融机构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小贷机构我们在做的事情是试图把小贷这个行业和其他的行业连接起来。比如说,三周前我们和保险资管协会刚刚开了一个行业对接的一个圆桌论坛,人保也参加了,会上有两家保险公司他们讲保险资管公司替小贷公司做资产制约化,当然这两个行业差距稍微有点大,主要原因还是资产量。像人保,一下子提供20亿,50亿,别说50亿,能拿出5个亿的小额资产公司在全国都找不出太多,而且保险资金最根本的要求是资金安全第一位。还有一个最阻碍小贷的问题是险资和银行都认为小贷整个行业是不透明的,我怎么放心把钱给你呢,但凡把钱给了小贷公司的,基本两种情况,一是你小贷公司有好爸爸好爷爷。比如GZ小贷,他的爷爷是联想控股做了担保,他的老爹联想金融托给他做了赎回的承诺,阿里巴巴有马云,根本不是你单家小贷能管。人保给钱瀚华,瀚华金控是一家上市公司,业绩和规模都摆在那儿,所以对我刚才说的近百分之八十的小贷公司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只是个案,所以我们现在在做一些其他的尝试,比如说江苏的镇江跟安徽阜阳,我们做了两个集合。镇江是六家小贷加起来,安徽阜阳是七家小贷加起来,由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做了一个强担保,等于把地方政府捆进去,提升信用度,两单分别在去年和今年二月份在上交所发行,效果还不错,准备在推广。还有一个呢,我们做了一个小贷行业的产业基金叫微重金融,我们投一些小贷金融的股权。债权部分,我们跟浙江省已经合作,浙江发起子基金,这样险资和银行的钱可以不直接投到小贷,因为购买产业资金的优先基也是个渠道。我现在是在跟银行、国企、央企合作,现在跟安邦正在谈,他们也非常感兴趣,他们是有大把的钱用不出去。险资的特点是,找不到好的资产,其他行业又缺少资金,不成规模,风险比较高。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
    另外,我们把好的小贷公司引入银监会的银登中心、证监会的机构系统,在那些平台上跟大的、传统的金融机构和资金提供方进行有效的对接,这些我们都在尝试。此外,我们还想做一个行业的数据库,单家小贷公司拿出去跟人家去谈交易都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行业必须要做到透明。
    以上是将小贷行业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对普惠金融的个人看法
    最后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对普惠金融的认识,我请教了王老师,王老师跟我们有一个共同点,他认为普惠金融千万不能停留在两张皮上。我刚才举的小贷行业的例子就是如此,做得好好的小贷公司,如果普惠政策的阳光落实不到这些实践者身上,那么,国务院批准的普惠金融规划和银监会出的指导意见都会变成喊口号。二是普惠金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是对社会的一种反哺,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怀。要有情怀在里面,要有追求在里面,有兵临天下的这种精神在里面。     
    但是就我发起设立小贷基金的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因为目前体制或者说是当前的文化(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别看媒体上报纸上嚷嚷得这么响,要把他真正的落到实处,光靠在座的各位实践者,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的把普惠金融变成一种文化,变成一种我做普惠金融我光荣,从中得到自我精神满足并可以对子孙吹牛的事情。等到全社会都这么看普惠金融的时候,普惠金融才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现在才是一个开始。
(作者系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长)
友情链接